文字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自从文字产生之后,笔迹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迹鉴定的历史源远流长,这门古老的法庭科学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当下,司法笔迹鉴定是现代法庭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为公安、检察、法院等司法行政机关提供证据,是司法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传 统 司 法 笔 迹 鉴 定 笔迹鉴定,又称笔迹检验,是根据人的书写技能习惯特性在书写的字迹、符号、绘画中的反映,通过物证笔迹与样本笔迹的比较、鉴别,从而确定物证笔迹书写人的一项司法鉴定专门技术。司法笔迹鉴定中常见的笔迹有:正常笔迹、伪装笔迹、摹仿笔迹、书写条件变化笔迹、签名笔迹和特殊文字符号笔迹。 套摹笔迹 司法笔迹鉴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0世纪50年代,借助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成果,司法笔迹个体识别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法制的进步,人们更习惯于从量化的、客观的角度来判断事物。然而,司法笔迹个体识别的分析过程看起来是主观的,其科学性也一度受到质疑和挑战。2009年2月,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给国会关于法庭科学的报告中指出,司法笔迹鉴定的比较分析和评价的理论基础研究亟待加强。 近年来,司法笔迹个体识别的研究正朝着科学量化和统计学分析和证据力度评估的方向发展。计算机离线笔迹识别的研究工作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但仅限于理论探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20世纪90年代离线笔迹识别技术开始蓬勃发展。离线笔迹识别系统由几个主要模块组成:数据采集,图像预处理,特征提取和分析,签名识别等。20世纪90年代开始,计算机笔迹识别的研究成为生物特征识别领域中的热门研究方向。 传统司法笔迹鉴定与计算机笔迹识别 按照笔迹获取的方式,可以将笔迹分为在线(on-line)笔迹和离线(off-line)笔迹。在线笔迹通常是通过数位笔和数位板系统或者智能便携设备,实时采集笔迹书写过程中的压力,执笔角度,横、纵坐标等动态数据;离线笔迹是传统书写工具在纸张等承受物上书写的笔迹,一般通过扫描、拍照、摄像等方式导入计算机,一般以静态数字图像形式存在。 司法笔迹鉴定的主要对象是离线笔迹,或者说离线笔迹的主要应用场景是司法笔迹鉴定。在离线笔迹鉴定的量化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计算机模式识别领域和司法笔迹鉴定领域。两个领域内的研究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在线签名笔迹鉴定的量化 通过数位笔和数位板系统或者智能便携设备,实时采集笔迹书写过程中的压力,执笔角度,横、纵坐标等动态数据,这些数据称作在线签名笔迹的动态特征。 以压力和线速度为例:正常书写的签名,其压力、线速度和线加速度等特征的平均值因人而异,但与摹仿签名有着显著的区别。摹仿签名的各类动态特征曲线均存在此种现象,这对鉴别摹仿签名具有重要意义。 无论是本人签名、代签签名还是摹仿签名,同类签名的各种动态特征的频谱均呈现较强的稳定性,非同类的签名之间互不相同。将签名笔迹各个动态特征进行傅立叶变换后,得到的动态特征频谱图直观的反映了不同书写人的特点。 离线签名笔迹鉴定的量化 运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统计学方法和传统笔迹鉴定方法相结合,利用自动追踪获得的签名笔迹相对动态特征(包括笔画顺序、笔画宽度、笔画灰度和笔画弧度),在对相对动态特征进行DTW处理后,计算两者的相似度,使用法庭科学倡导的贝叶斯方法,以似然比的形式给出书写人是否同一的概率比,同时也给出了存在误判的概率。借助于计算机的量化测量方法和统计学分析方法,保证了离线签名鉴定量化的稳定性、可重复性和科学性。 内 容 简 介 本书在将传统司法笔迹鉴定理论与实践与前沿的司法笔迹鉴定量化研究相结合的基础上,全面介绍了国内外司法笔迹鉴定发展史,详细阐述了司法笔迹鉴定所涉及的相关问题和关键技术。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司法笔迹鉴定发展的历程,司法笔迹鉴定的依据和程序方法,伪装笔迹鉴定、摹仿笔迹鉴定、条件变化笔迹鉴定、签名笔迹鉴定和特殊文字符号笔迹鉴定以及鉴定要点,笔迹鉴定量化研究的概述,在线签名笔迹鉴定的量化研究,离线签名笔迹鉴定的量化研究。